沈帥青:氹學生睇書 閱讀津貼不能慳?

City

發布時間: 2016/09/13 08:00

分享:

分享:

政府要減開支,教育局先開刀,撤去中小學圖書館大多用來買書的閱讀津貼。雖說慳荷包,總有項目要犧牲,惟在互聯網盛行年代,氹學生睇書,更難但也更重要,抽起津貼划算嗎?

本港中小學的圖書館,雖然大多屬中小型,但就是不少學生哥接觸課外書的途徑,而這些圖書館要添新書,本來有專款,政府每年向各校派8,000至3.4萬元不等的中英文廣泛閱讀計劃津貼,給學校作買書、推廣閱讀等之用,已有近20年之久。不過,此津貼在本學年起停止發放。

據教育局辯解是為了審慎理財,但是,學界的反應則明顯不接受,中學校長會主席表示憤怒,立法會議員葉建源則批評,政府此舉節省開支,是損害學生利益等。

誠然,即使如教育局所說,各校可靈活調配資源買書,但無可避免地,取消津貼總會影響各校的圖書館或閱讀計劃,本來的購書津貼屬於專門款項,學校職員就須運用此筆款項到買書之上,若不是專款,雖也可向學校爭資源,但就要先跟其他項目爭錢用,甚至從學校的其他津貼,如科目津貼、德育及公民教育津貼等騰出款項,變成先要經過一輪校內競爭。

雖或不少港人心想,在這年代學生哥也少看書,就算看書,也未必看實體書,然而,正正是在這個學生沉迷互聯網、且年輕人捧書細嚼慢讀已是難得風景的年代,更要氹他們多看紙本書!

隨着網絡興起,有各種娛樂選擇、電腦遊戲的競爭,我們尤其是年輕人,閱讀習慣亦慢慢改變,不單少閱讀,且寧願上網看資料「快讀」,有甚麼想知道的,去Google、去維基百科找到答案就足夠,不像以前要先找到一本有關類似題目的書,再仔細尋找。

可是,閱讀真的不重要嗎?不少研究指出,閱讀對孩子的專注力、記憶力大有幫助,更培養思考能力。有閱讀習慣,更是成就孩子未來人生的良器,例如倫敦大學的追蹤研究,就發現在10歲時經常閱讀及在16歲時每周閱讀的孩子,無論在數學、識字或串字,表現都明顯比其他人好;研究指,閱讀可刺激吸收和理解新資訊的能力,甚至指良好閱讀習慣的影響,比起父母教育程度的重要性,還要高出4倍。

且縱使科技進步,電子書漸普及,對於學生來說,電子書無疑更方便,一按鍵就可下載,連出門借書都不用,但是實體書始終有不可取代的價值,尤其是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來說,依然是紙本書佔優。

美國西徹斯特大學2014年的研究,比較兩組分別閱讀電子書和紙本書的中學生,結果發現,後者的閱讀理解能力更高。又有美國專家去年撰文指,大部分人在讀紙本書時更專注(見表)。

吸引學生培養更豐厚閱讀實體書的習慣,是一場重要的「戰役」,尤其是國際教育成績評估協會在2011年,曾對全球學生進行閱讀能力調查,發現本港小四學生閱讀能力全球第一,但閱讀動機卻幾乎包尾,背後的原因在於他們的父母,閱讀興趣一樣低,在家少有閱讀習慣,在學校能否加強培養,便顯得重要。要打贏這場「戰役」,就應要加大學校對培養閱讀的經費,而不是減少。

有了閱讀津貼,學校有專款買書,不代表學生就會放下手機、遊戲機,拿起書本愛閱讀,但起碼能夠在他們每天上學的校園內,能夠有紙本書出現在他們眼前,以及有新書吸引他們。且更甚的是,閱讀津貼的意義,還在於表明教育局對鼓勵閱讀的決心,這個旗幟的象徵意義更大。

教育局近年的口號,也是要學生從閱讀中學習,局長本身更是廣泛閱讀者,相信更加知道睇書對青少年的好處。雖是要慳錢,肯定有項目要有所犧牲,但是否一定要向買書錢開刀?可能政府也要再想一想。


紙本書優點仍在
●2014年,3間來自加拿大、挪威等的大學發表聯合研究,分析電子閱讀器Kindle與紙本書的不同,結果發現看紙本書的讀者,比起用Kindle的讀者,更容易投入到故事情節,且能夠更準確地回想起故事的結構、時序等

●2014年4月,美國西徹斯特大學的研究,比較兩組分別閱讀電子書及傳統書本的中學生,結果指電子書有大量非文字元素如圖像、網站連結等,學生靠這些元素而非文字來理解內容,以致令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不如傳統書本組

●去年,在美國大學任教語言學的教授Naomi Baron,在《華盛頓郵報》撰文指,紙本書不似電子設備般,可以上網等容易令人分心的功能,故此會更專心閱讀,據其調查指,92%受訪者稱在閱讀紙本書時更專注

 

撰文 : 沈帥青